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书页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一十三章:内地最成功的商业片导演

无线电子书    1983:重回港岛当导演
🔊点这里听书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浏览器

  陈一正在给李家欣夹芥末鸭掌,听到冯晓刚的名字,也是一愣,但面上不显,继续将鸭掌放进李家欣的盘子里,之后转过头对门口的两人说道:“外面寒气重,赶紧进来暖和暖和!”

  “看时间,鸭子应该快烤好了。”

  “咱们边吃边聊!”。

  阿宾闻言,立马拉着冯晓刚门口落座。

  陈一见桌上的热菜也上的差不多了,就招呼在二楼守着的服务生过来,看看有什么特色酒。

  全聚德身为京城有名的饭庄子,有不少单位都在这里款待来宾,既然是招待贵宾的地方,酒的品种一定少不了。

  翻看着酒单,除了几样知名的酒以外,其余都不认识。

  陈一不是一个好酒之人,场面上是不得已,私下底能不喝,就不喝。

  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出一个门道,就要了一瓶茅台,又要了两瓶果汁,之后就将酒单递给了阿宾,让他们两个点。

  阿宾熟悉自己老板的脾气,也知道他不熟悉酒,就又添了瓶五粮液,就让服务生下去了。

  冯晓刚坐在陈一正对面的位置,四目相对,有一些拘谨,抓着帽子,低头不言不语。

  陈一见状,也是感觉搞笑,他前世算是看着冯晓刚的电影长大的,《没完没了》,《甲方乙方》,《大腕》等等作品,可算是他童年快乐的源泉。

  冯晓刚算是内地最杰出的商业片导演,他指导的电影,票房成绩都很不错。

  成名作《编辑室的故事》,让他让内地居民熟知,也让人看到了他的才华。

  不过,这部戏并没有让冯晓刚大红大紫,因为他并不算是最耀眼的存在,王朔这位话题性极强的作家,挡在了前面,将注意力吸引走了。

  站稳脚跟的冯晓刚,继续跟在老大哥王朔的身后,继续着电影电视剧的创作。

  那时的王朔,正在写着自己新小说,对于拍电影没有太大的兴趣,就把冯晓刚介绍给郑小龙哪里。

  郑小龙当时手里也有一个项目,那就是内地标杆电视剧,大名鼎鼎的《北京人在纽约》。

  王朔可能当时不知道自己这一介绍,算是给冯晓刚领上通天大道。

  单纯就是看冯晓刚当时在家没有个正经事儿,之前挣的钱也花的差不多了,想给自己的小弟找一个新的来钱道。

  当时的冯晓刚并不招人待见,整个京城影视界,都是一群大院子弟,他们有很大的门户之见。

  而且这帮人的关系复杂,合在一起,也是影响力巨大,他们这帮人的本事参差不齐,但沆瀣一气,守望相助。

  谢晋这一票老导演退休之后,就是这帮人获得了话语权,开始在台上指手画脚,相互吹捧。

  平民出身的冯晓刚,虽然常年跟这帮人混在一起,可这帮家伙并不认可他,一直把他当杂碎,就是一个小跑腿的。

  甚至郑小龙在剧组里,也不给冯晓刚面子,一直把他当手下指挥,虽然他当时他已经是《北京人在纽约》的第一编剧。

  就算是这样,冯晓刚也没有敢跟这帮纨绔子弟闹翻,一直忍辱负重。直到他拍完拍完《永失我爱》之后,才跟京圈开始慢慢划清界限。

  《永失我爱》是冯晓刚自编自导,算是他电影事业的处女作,反响也不错,票房成绩也说的过去。

  内地媒体也开始注意这位冉冉升起的新星,争相去采访冯晓刚,询问他的拍摄理念,说他是国内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

  那时的冯晓刚还是很低调,没敢承认这一个名头,只是说自己要做的有很多,搪塞了过去。

  之后接连又拍了几部电影,反响都一般,但是票房成绩都不错,让冯晓刚成为当时最高产的导演。

  这是华谊也注意到了这个草根导演。

  王中军当时刚成立华谊没几年,手里的六十万美金根本没有花出去多少,也没有找到好的剧本,只是跟投几部电影,有赔有赚,根本没有掀起多大的风浪。

  当时华谊在内地电影公司中,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存在。

  虽然当时冯晓刚已经是大导演了,可也过的不自在,时常被这帮京圈电影人压榨,钱分的很少,创作自由也被干扰。

  两者一拍即合,冯晓刚正式加入华谊,并且开始筹备让他彻底声名大噪的作品,《甲方乙方》。

  不过,因为拍摄成本比较高,华谊根本拿不出这些钱,只好拉着京城电影制片厂一起,大家操持这部电影。

  《甲方乙方》是改编王朔的短篇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讲述着四个无业游民,成立好梦一日圆公司,承诺帮助人实现一天梦想的故事。

  《甲方乙方》的阵容也是十分豪华,葛优,刘培,何冰,都是当时比较红的演员,冯晓刚也下场饰演。

  配角更有英达,李琦,叶菁,杨立新,还有冯晓刚日后的老婆徐帆。

  出品人更有韩三平和张和平,这两大知名出品人,更是将电影面前的一切问题都解决。

  时任京城电影厂厂长的韩三平,更是下令,当年的所有项目后移,为《甲方乙方》让路,全力保障电影的顺利拍摄进度。

  该片在内地造成了两个第一。

  第一部为节日特定的电影。

  第一部内地导演不要片酬,而于影片利润中提成的风险共担形式。

  这部电影的成功,不言而喻,但这也是冯晓刚最被京圈人士诟病的电影。

  因为当时王朔的大嘴巴,让他惹出了不少的事儿,一度要全面封杀他。

  冯晓刚和韩三平商量了一下,将王朔作品的提示删除,甚至将王朔的名字在编辑一栏删除,只留下自己名字。

  如此不地道的举动,让王朔大为恼火,王朔的朋友也开始对冯晓刚群起而攻之。

  这里面的是非对错,没法探讨。

  不过冯晓刚就彻底离开京圈电影界,游离在外,只拍摄华谊的电影。

  一步一步的成为了,内地商业片的领军人物。

  当然,这家伙的负面新闻也不少!

  在电影发布会上,扬言要打记者。

  成为大导演之后,跟女明星勾搭不清。

  这一条条花边新闻曝光之后,让冯晓刚成为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

无线电子书    1983:重回港岛当导演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