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书页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107章 又一个穿越者

无线电子书    明九
🔊点这里听书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浏览器

  高丽王最怕公主也是没办法的事,完全是一种舅舅的羞愧心作祟,她说什么就是什么随便她就好了。

  为二舅的朴老师也是笑笑无语,对那位下不出蛋的大嫂也是很熟悉的,熟悉的甚至是有些过分。不为别的,只因为以前的大嫂可不是什么大嫂,而是恋人。

  对于这些陈年往事,朴老师也不想多提,提起也只会让高丽王尴尬,毕竟是亲哥哥。

  “大外甥女公主大人,舅妈还是不要让她现在开了。以后有机会的,我们一家俩舅舅,一群舅妈好好聚一聚。”

  意思很简单,一群舅妈还是免了吧。听也能听得出来,就是一种很委婉的拒绝。

  拒绝都已经被拒接,又何必强求。该说的还是要说,山山想了想,最终冒出一句:“既然你是我的舅舅,让本公主见一见舅母很正常啊,更何况,本公主自小就缺少母,很想从舅母上找回一些母的感觉。难道,这点要求都不可以满足的吗?”

  这点要求自然是可以满足的,只是高丽王不想啊,很是为难道:“真的要见?”

  “必须要见呀!”

  山山是完全没有办法吧,都是某少爷的交代的,不按照某少爷的意思照办都不行的。

  高丽王无奈,只能按照山山的意思照办,让朴老师亲子出马,去请大嫂前来。可偏偏这个时候人群中又蹦出一人,他道:“关于之前不孝有三的说法是错误的。”

  一句话,所有人都愣了。

  这家伙是想钱想疯了吧。

  行,就让他说!

  “父母常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数落没有结婚或者结婚后没有宝宝的孩子,那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本意是什么?另外两个不孝又是什么呢?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句话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时说的。传说中,舜帝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关于孟子这段话的解释,目前有两种观点,尚无具体的学术定论:

  一种观点认为“后”是后代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后继人是最大的不孝。

  另一种观点认为“后”是指的后代的职责,翻译过来就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

  那么,不孝有三中,另外两个是什么呢?

  在孟子的原话中,并没有讲明其他的两种不孝是什么。到了东汉,赵岐在《十三经注》中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意思是说: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其中,没有后代最为重要。

  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是赵岐对孟子的曲解,并不是孟子的本意。不管怎么样,这句话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父母们催婚的利器,这恐怕也是孟子没有想到的。

  此为不孝!

  不忠和不义可以一起说,就拿《水浒传》来说,本人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至今是众说纷纭,特别是其中的主人公—宋江这个人物,更是褒贬不一、争议颇多,谨以批判者的眼光来说,大多数批判宋江是投降派,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卫道士。但就此人的为人来看,似乎还符合忠、孝、仁、义这四个字,但笔者通过反复阅读《水浒》并一再推敲认为,宋江其实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伪君子。提出这样的论断,恐怕会招致不少反对之声,不过,请容笔者将自己的根据一一奉上。先说说宋江的不忠。首先,所谓“忠”,应该有两种含义:一种为广义上的“忠”,即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正义;一种为狭义上的“忠”,只是忠于自己的主人,也就是所谓的“愚忠”。而笔者认为宋江这两种“忠”哪一种都没有做到:先谈狭义上的“忠”:宋江的直接领导人应该是晁盖,晁盖上梁山是为了与当时腐朽的宋王朝分庭抗理,以推翻当时的封建统治为目标,而当时梁山好汉议事的地点被称为“聚义厅”;而宋江坐上梁山泊的头把交椅后,立刻把议事处改为了“忠义堂”,这一字之改,便彻底改变了梁山泊原来的政治路线:“聚义厅”意思是是聚集全天下的英雄好汉造封建统治的反,是以反剥削、反压迫为政治目的;而“忠义堂”,则立足于忠,即忠于宋皇帝、忠于封建王朝。而宋江是这么改的,更是这么做的:首先,他一再鼓吹投降主义,多次对外声称自己上梁山是“权时避难,只待招安”,并以此网络了一批类似于柴进、呼延灼、关胜等一大批的封建贵族和以卢俊义、李应为代表的封建地主以及以秦明、董平为代表的封建官员,改变了整个梁山泊的阶级组成,可见其搞投降主义是蓄谋已久的。当然,忠臣的观点未必非要与自己的领导人完全一致,但双方观点发生冲突时,应该向领导提出,方式可以采取直接的或婉转的,与领导探讨,从而使观点达成一致。而无论是晁盖本人的格,还是与宋江的私人关系,可以说是充分许宋江进言的,而《水浒》却没有这方面的描写。可见宋江明白搞投降主义在晁盖那里是行不通的。于是他处心积虑地作准备,待时机成熟即其坐稳梁山头把交椅后,便改变了晁盖推行的政治路线。以上种种,能说明他忠于自己的领导吗?再说到广义上的“忠”,当时的宋王朝可以说是皇帝昏庸、臣当道、政治、民怨沸腾。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昏君宋徽宗,他的昏庸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历史上另外两位无道的昏君秦二世和隋炀帝:大家都知道,但凡昏君,都会宠信臣,这一点,无论是宋徽宗,还是秦二世和隋炀帝都不例外,史书所载秦二世宠信臣赵高,隋炀帝宠信臣宇文化及,而宋徽宗却宠信了蔡京、高俅、杨戬和童贯四大臣,首先从宠信臣的数量上超过了秦二世和隋炀帝。另外,无论是秦二世还是隋炀帝,他们都是在没有认识到赵高或宇文化及是臣的前提下才宠信他们的。再看宋徽宗,他曾派童贯和高俅先后去攻打梁山好汉,结果被梁山好汉打得大败而归,高俅本人甚至被梁山好汉好汉生擒活捉,险些丧命。而他们二人却撒下弥天大谎,以天气炎水土不服使士兵多有生病等原因所以暂时罢兵来搪塞宋徽宗,宋徽宗未作任何调查便信以为真。这也就罢了,令人想不通的是后来宋江通过京城名李师师将真实况告知了宋徽宗,宋徽宗就应该以欺君之罪将二人斩首,最起码也应该将二人罢官为民,永不录用。而宋徽宗仅仅是将二人训斥了一番而已。除此之外,书中还多次提到宋徽宗大骂蔡京等四人妒贤嫉能、为国挡贤,要知道当时妒贤嫉能这一条罪就够处死了,但宋徽宗还是仅仅将他们骂一顿便完事,过后还对这几人言听计从。这时说宋徽宗昏庸无道已经是客气的了,他简直就是个混蛋。忠于这样的皇帝,无疑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更大的灾难,也就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不忠,是助纣为虐。因此,宋江的所谓“忠”仅仅看似是忠于腐朽的宋王朝、忠于昏庸的宋皇帝,而视自己的主人晁盖于不顾,致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是助纣为虐。更何况,他对宋王朝及宋徽宗,也并不是真正的忠心耿耿:首先,他在江州醉题反诗,证明了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更重要的是,如果他真的忠于朝廷,就应该替朝廷替皇帝铲除佞,在这方面他是有充足的机会的,那就是借高俅童贯等人率兵征剿梁山之机除掉这两位臣,但宋江没有这么做,他先是有意放跑了童贯,后又在抓住高俅后屈膝谄媚,极尽奴才之相。他所做的一切,无疑是为了招安,为了自己的名利仕途,为了自己苟活之世。因此,他的“忠”是虚伪的,在这虚伪的“忠”的下面,隐藏着的是真正的名利之心。看了这一切的一切,读者难道还会认为宋江是忠臣吗?说宋江不孝,恐怕会招致更多的非议,但笔者有三条根据能够证明宋江的不孝:首先,传统观念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宋江在《水浒》中只与阎婆惜有过夫妻之实,且未留下一儿半女,从此一直是独,更谈不上延续后代了;其次,传统的孝道还信奉:“父母在,不远行”的观点,而在宋江老父宋太公边长期侍奉的人是宋江的弟弟宋清,而宋江自己则长年在外,并未尽到人子之责;如果说以上两条还有可原的话,那这第三条则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宋江的不孝:那就是他娶阎婆惜这一举动,封建社会认为婚姻大事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现代社会虽然提倡婚姻自主,但男女双方的父母在此问题上也还是有相当发言权的,并且大部分青年男女在此问题上还是尽可能征得父母同意的。那么宋太公对宋江娶阎婆惜的态度是什么呢?无非是五种可能:一是事先知道但一直不同意;二是事先知道并且同意;三是事先不知但事后默许;四是事先不知事后不同意;五是一直不知此事。其中第一和第五条的可能都不大,因为《水浒》中称宋江为“孝义黑三郎“,因此起码表面上宋江还得表现得过得去,加上他对阎婆惜也没有多少感,因此他不大会在宋太公不同意的况下娶阎婆惜,而且宋江所效力的衙门离宋家庄并不远,宋江本人名气又大,有这种事宋太公不会没有耳闻,更何况宋江本人也不会将此事一直瞒着宋太公。那么如果是第二或第三种况发生,那宋江就应该将阎婆惜送到宋家庄代自己在老父堂前尽孝,才能说明他是孝子,但他却是将阎婆惜留在了自己边;如果是第四种况,则直接说明了宋江的不孝。退一万步说,就算是第一和第五种形,也说明了宋江的不孝。综合上述观点,读者还认为宋江是真孝子吗?宋江的不仁是更加显而易见的。首先,他在清风山时将奉命征剿清风山的霹雳火秦明生擒,当他劝秦明投降遭到婉拒时,便派人假扮秦明,穿其衣帽,骑其战马,拿其兵器到青州城去杀人放火,给秦明栽赃陷害,迫使其不得不投降;后来又出于破连环马的需要请金枪将徐宁的原因,先派人盗窃了徐宁家祖传的雁翎甲从而将徐宁骗了出来,后又派人化妆成徐宁在城中烧杀掠抢,得徐宁只得投降;再后来又为了让玉麒麟卢俊义投靠梁山,便在卢俊义的家中题反诗来栽赃陷害,害得卢俊义家破人亡,不得已投靠了梁山;最令人发指的是,宋江为了让美髯公朱仝上梁山,竟乘朱仝带着小衙内玩耍之时,先将朱仝调开,然后指使李逵残忍地将小衙内的头颅劈为两半,致使朱仝只得上了梁山。他的这些所作所为,用心之歹毒,手段之残忍,简直是禽兽不如。请问读者,他这“仁”字怎讲?说宋江不义,想来也会招致不少反对声。因为宋江在他的家乡郓城县是有名的“孝义黑三郎”,而且他还有两个外号:一个是“及时雨”,一个是“呼保义”,他也确实不吝钱财,曾对向他求助的人慷慨解囊,尤其是当晁盖等七人劫取生辰纲一事泄露后,他担着血海干系向晁盖等人送信等行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重义的一面。但那都是上梁山以前的事,上了梁山后,他开始也还是打着“义”旗帜招来了一批愿意为其效命的英雄好汉,然而,当“招安”这一政治目标在其脑海中形成时,他便露出了本来面目:他先是招来了一批以卢俊义、柴进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旧官僚旧贵族,改变了水泊梁山统治层的组成结构,后又对那些反对招安的头领采取软硬兼施的打击压制,为了达到“招安”的目的,他多次要杀掉反对招安最坚决、但却与他义最深、多次救过他命的李逵,而最终李逵也是死在了宋江的手中。宋江招安了,招安后的他,便沦为朝廷的鹰犬去镇压其他的农民起义组织,使得梁山好汉十之七八都命丧疆场。试想一下,如果梁山好汉不受招安,会死那么多人吗?即使死,也是轰轰烈烈的死,是死得其所,而受招安而死,则死得窝窝囊囊,就算没有死的人,也是苟活于人世。因此,不客气的说宋江是以兄弟们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官服。宋江的这些所作所为,又如何当得起这“义”字呢?宋江,这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这个自上梁山起就时时刻刻梦想招安、祈盼招安的奴才,终于落得个被服毒亡的下场,也算是罪有应得,只可叹那些为他而亡的好汉,至死也未认请宋江的真实嘴脸。”

  一段话说完,所有人都愣住了。

  压根就听不明白水浒,更不熟悉宋江这个人是谁,也只有一人明白,瞪大了眼睛,嘴角勾起一抹微笑。

  他也是个穿越人士!

无线电子书    明九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