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书页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2900章秦明赣榆之战,敖申大战项庄(上)

无线电子书    三国之巅峰召唤
🔊点这里听书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浏览器

  第2900章:秦明赣榆之战,敖申大战项庄(上)

面对周瑜足足七万五千水军压境,朱棣不但不守城,反而要以七千兵力,硬撼已登陆的三万水军。朱棣难道是傻子吗?自然不是,他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此战主动权在周瑜那边,是打是撤全在他一念之间,偏偏他又是个极度聪明的人,寻常计谋根本骗  不了他。

  周瑜要是看不到赢的希望的话,那他随时都可能回撤军,而朱棣对此却根本无能力,毕竟赣榆城距离海边只有二十里。

  所以,朱棣若是据城而守的话,七千精锐,死守赣榆城一天,别说周瑜有七万五千水军,就是十七万也破不了城。

  周瑜看不到获胜的希望,那他自然就会撤军。

  所以,要想不让周瑜撤退的话,唯一的方式就是让他有打赢,或者说是生擒或击杀朱棣的可能,这样周瑜才不会主动撤军。

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朱棣主动出城决战,也只有这样才能拖到援军抵达。除此之外,朱棣不守反攻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大秦水军上岸陆战之后,战斗力虽会大幅度下降,但秦军的攻城器械却依旧犀利,攻城能力要明显强于野战  能力。

  周瑜水军的水战gt;攻城战gt;野战,而朱棣所率的七千步骑大军中,有五千在主力军中都算精锐,则是野战gt;攻城战gt;水战;

  所以,朱棣若是据城而守的话,那反而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可要是出城野战的话,对于明军来说却是以己之长克敌之短。

至于朱棣率七千大军出城后,会不会反被登陆三万秦军所击败?对此,朱棣并不是很担心,毕竟作为能够单挑魏明的强军,明军的战力也是极为强悍的,就算不如秦军也不会相差太多,更别说朱棣的七千大军中还有五千  是精锐军了。

  若面对的秦军陆军主力的话,再给朱棣三个胆子他也不敢如此托大,但这次他面对的是大秦水军,而且还是上了岸的水军。

  要说明军主力战力不如秦军主力,这点朱棣信,毕竟大秦装备确实好比朱明好,但要说明军主力陆战打不过秦军水军,打死朱棣他也不信。

  水军擅长的是水战,上岸作战,战力必定大跌,哪怕是秦军也不会例外。

  所以,哪怕人数处于绝对的劣势,朱棣也敢七千跟周瑜三万水军硬碰硬,或许最终他不一定能胜,但也绝不至于会被对方轻松击败。

  “…现在你们明白了吧,不是孤非要出战,而是想留下周瑜,就必须要主动出击。”

  听完朱棣的解释后,在场众将都没了反对的理由,毕竟出城决战对朱棣才是最危险的,身为主公的他都不怕,作为将领又有何惧呢?

  况且这次真让周瑜撤军的话,那青徐沿海地区的各大城市,就又随时都会面临带大秦水军的袭击,驻守沿海地区的大批守军也会一直无法脱身出来。

  青南前线的主力大军为什么挡不住苏定方和诸葛亮?除了周瑜屡屡捣乱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兵力不足。

  周瑜只靠八万水军,就拖住了宋明二十二万大军,再不把这部分兵力解放出来的话,青南前线的主力大军就要顶不住了。

  所以,这次必须主动出战,不打不行。

  在朱棣的指挥下,七千明军倾巢出动,赣榆瞬间成了一座空城。

  城外,正准备下令围城的周瑜见大批明军出城,眼中顿时露出一抹诧异。

他还以为朱棣会据城而守了,毕竟双方的人数差距太大,而他也连攻城器械都准备好了,却没想到朱棣竟会在如此劣势的情况下主动出战。对此,周瑜自然不会阻止,放任明军出城的同时,反对身边的李舜臣问道:“汝谐(李舜臣表字),对于周边地形的探查可有遗漏,真的没有适合藏兵的地点  吗?”

  “启禀大都督,末将派探子探查了两遍,不可能有遗漏,方圆五十里都没有其他明军的踪迹。”李舜臣答道。

  “这倒是奇了,这么大的兵力差距,朱棣都敢出动出城决战,他到底有什么依仗呢?难道他真以为拼着七千人,能拖到援军抵达战场吗?”

  周瑜一脸不解的自语道,而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刨除所有错误选项,所得到了答案,哪怕再怎么离奇,它也依旧是正确答案。

  “呵呵,朱棣,你以身为饵的真正目的,竟只是为了不让本督有走的理由吗?”

想通其中的关键后,周瑜再看着明军最前列的朱棣,眼中不禁露出一抹赞赏。朱棣虽是诸王中最年的王,但单凭其弱冠继位,率正值风雨飘摇之际的明国,硬抗过两次中原大战,扶狂澜于既倒,挽大厦于将倾,就能看出他绝对不是能  力最差的王。

  这样一位文武双全,为国家敢于拼搏,敢于冒险的青年帝王,哪怕是周瑜心中都不禁生出敬佩之感。

  “朱棣,你的凭仗无外乎一日后的援军,但你要是真以为,只凭这七千人,就能拖住我大军一日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言罢,周瑜扭头对身边的焦莫往道:“立即传令戚继光,让他再派一万大军过来助战。”

“诺。”周瑜虽有七万五千水军在手,但却不能让所有水军都上岸,因为要是没人看守战船,而敌军又突然杀来的话,那登陆的水军就会被堵死在岸边,而偏偏周瑜  并不能百分百确定明国水军会不水军会不会突然杀来。

  虽无法出动全部兵力,但四万打七千,周瑜觉得也绰绰有余了。

  朱棣率七千明军出城,都还没列好阵势,就得知周瑜增兵一万的消息,心中顿时感到压力倍增。

  他在面对麾下众将时,嘴上虽说水军上岸陆战,战力将远逊于步兵,但心里其实也很清楚,大秦水军的陆战能力并不弱,这点在征倭大战中早已得到证明。

  七千打三万,朱棣还有把握,但打四万的话,他也不敢打包票了,可现在箭在弦上,已经不得不发了。

  所以,哪怕朱棣没有多少把握,他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朱棣的七千大军中,有八百人是骑兵,重甲步兵一千五百,反观周瑜这边却有两千骑兵,三千重步兵。

大秦水军也是配骑兵的,否则登陆作战后,又岂能保持机动性,让朱棣疲于奔命呢。无论是兵力数量,兵力配置,还是装备方面,朱棣都处于绝对的劣势,而对方的主将周瑜又是个没打过败仗的主,所以他知道这一战决不能掉入对方的节奏  ,必须要争取到主动权才行。

  为了拖延时间,朱棣主动要请周瑜阵前答话,而周瑜对此自然也是欣然同意。

  他和朱棣交手多次,但还一句话都没有说过,所以也想借这次机会,跟朱棣好好的聊一聊,看能能不能劝对方不要螳臂当车。

  周瑜魅力102(3),魅力101(5),两人都还很年轻,又都是当世少有的美男子,所以如今在阵前相会,颇有股双王会的感觉。

  朱棣性格沉稳,意志极为坚定,自然不会被周瑜这套大义凛然的话所说动,更何况他和嬴昊还有着杀父之仇呢。

  至于周瑜,虽猜到朱棣是在拖延时间,但占据绝对优势的他,显然并不在乎这么点时间。

  双方聊了近一炷香的时间,发现谁也说服不了谁后,这才各自返回了本阵,而此时双方大军也早已布好阵势,只差开战指令。

  叮咚,周瑜技能‘水君’效果2发动,陆上作战时,统帅1,武力4,全军综合素质部分提高。

  周瑜:统帅102(3),武力97(17),智力98(2),政治95(5),魅力102(3);装备2;

  当前周瑜统帅上升至103,武力上升至103,秦军水军综合素质部份提高。

  叮咚,朱棣技能‘永乐’效果3发动,统军时统帅2,当亲自加入战斗时,全军将领武力2,且大幅度提高全军的士气、战力。

  朱棣:统帅100(2),武力100(12),智力97(3),政治102(2),魅力101(3)。装备2;

  当前:朱棣统帅上升至102,武力上升至104;

  常遇春武力上升至109;

  常茂武力上升至110;

  项庄武力上升至107;

  冯国胜武力…

  朱棣的属性速度之所以如此之快,除了范增‘亚父’和‘永乐’,这两个技能永久增幅属性的效果外,主要还是他两次中原大战,以及征倭之战的磨砺。

  如今的朱棣,基础统帅虽不如周瑜,但统帅技的增幅却比周瑜多,从而将双方的统帅属性差距缩小到了1点。

  当然,这也是周瑜陆战无法发挥出‘水君’全部效果的缘故,水君在陆地上虽也能用,但只有1点增幅。

  周瑜本想直接和朱棣开战,却不想明军中却冲出一员战将,正是明初名将康茂才。

  面对明军的挑衅,周瑜自然不会避战,见对方也不是什么猛将,于是派出麾下大将展如。

康茂才基武94,展如基武96,后者的实力显然比前者强,但想要击杀也并不容易。双方你来我往,一连大战二十回合后,展如才占据上风,但康茂才却依旧死战不退,直至战至五十回合后,康茂才伤重体力不足之下,这才想起了逃命,但  显然已经晚了。

  康茂才才跑没多远,就被展如追上,手起刀落,直接将其斩于马下,也让前来救援的项庄都来不及出手。

  没能救下康茂才,项庄自然是大怒,直奔展如杀去。

  展如斩将有些膨胀,竟不顾体力消耗,准备继续作战,奈何和基武104(5)的实力差距太大,仅一个回合就被项庄斩于马下。

展如斩杀康茂才,本来打击了明军的士气,也让秦军士气上涨,但他一个回合就被项庄给斩了,这反而打击了秦军的士气。周瑜见此心中微怒,当即派敖申出战,之所以不直接派最强的焦莫往出战,自然是因为明军那边的常遇春、常茂都还没动呢,现在就派焦莫往出战的话,肯  定会陷入对方的车轮战当中,对己方不利。

至于敖申,加入秦军的时间虽不长,但对方实力的高强,心性稳定,且潜力极大,所以周瑜自然要大力培养一番。《石敢当》中的北海龙宫三太子敖申,其实对应就是《西游记》中的东海三太子敖烈,不过由于出世的年纪不一样,敖申的基础武力比敖烈还高1点,达到了  103的程度。

  敖申身骑白马,手持银枪,一身亮银铠甲,再配上俊美的相貌,才一登场就让双方将士都眼前一亮,心想这员小将肯定不简单。项庄也被敖申的气势所慑,明明他的基武比敖申高,可面对攻过来的敖申,他却反而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全力迎战。

无线电子书    三国之巅峰召唤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