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府 “什么?”几乎同时,蜀王府书房内,蜀王也猛站起来,盯着面前的仆人。
“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王爷,小的听见张公公对李老板说了五个字,血桂,大还丹。这五个字是清清楚楚,小的绝没听错。”
来向蜀王禀报事情的人,是安插在李记布庄一个伙计,平时看起来普普通通,就是个会来事的小伙计,但实际上此人有一项本事,就是耳力过人,不用靠得很近,就能听到更远声音。
今晚布庄来了宫里的太监,李老板一回来,这伙计就在注意着了,虽离得远,两个人说话声音也低,五个字却听得清清楚楚。
毕竟布庄而已,又不是宫里,更不是王府,谁会留意不远是不是有个伙计?
这消息,也就随着布庄老板急匆匆一走,被这伙计给带到了蜀王府。
蜀王神情凝重,在屋内踱步,背在身后的双手,手指不断握紧又松开。
其实蜀王是知道小还丹,如果不是因道士炼制小还丹,怕龙椅上父皇现在早就已缠绵病榻起不来了。
小还丹的事,是朝廷机密,这事知道的人不多,但除了自己,齐王也必知道,或连鲁王也知道,毕竟作成年的王爷,在宫里没有安插人手,怕兄弟谁都不会信。
但知道这事,并没有让蜀王多揪心,甚至还暗暗松一口气。
因齐王年长,党羽丰满,自己虽崛起很快,但父皇真的病倒了,不成了,齐王或会高兴,齐王与武将关系亲近,也许能趁机控制京城,而他只能用文臣来压制,谁赢谁输,到时也真不好说。
没有一个绝对胜出者,大家就都是谨慎,目前这个难得的平衡状态下,各自发展,都没被逼到绝路上。
可这只是因小还丹的效果只是这样而已,换成能让人长生的丹药,看谁能沉的住气?
“大还丹与小还丹只有一字之差,大还丹效果是怎么样,我似乎看过历史上记载——对了,是隆安帝炼的丹方,说是能长生!”
蜀王神色顿时阴的几乎要滴下水,虽隆安帝还是驾崩了,但他清楚父皇的性子,多疑不说,英明是有,很难骗的过。
“难道父皇在求长生?还是有些把握?”
不是没这个可能,连让父皇不必缠绵病榻的小还丹都有,如果真有可以让人长生,不,都无需长生,只需要让父皇能再多活几十年,还有他们兄弟什么事?
父皇必定不会愿意将这长生丹药给他们服用,就算这些成年的皇子被熬到年纪老迈,还有皇孙,甚至父皇未必不能再生出更小的皇子。
到时,还有什么事?
蜀王一向在情绪控制上有分寸,之前因宁国公主的事发了脾气,但那也只是因愤怒,这一次却真正变了色。
“父皇,难道你还想千秋万代不成?”
“血桂又是什么药,必须查查。”
太平巷·六日后 太平巷距离乐平坊十里,临街有一家书肆,书肆后面是一个小三进的住宅,可与前面书肆通着,在巷子里也另有着门,平日里纵是人来人往,因着是开门做生意的书肆,也从不曾引起注意过。
外人都不知道,这家在京城所有商铺中毫不起眼,仿佛再寻常不过的铺子,却是皇城司的一处据点,外面开门做生意的掌柜、伙计,全都是普通皇城司的外司人员。
而在书肆后面的住宅院落里,其中一个房间正有人在处理文书。
每个皇城司小据点都负责着一片区域的消息,源源不断各种信息,被聚集到小据点,经过筛选,较重要的信息再往上递,层层筛选,最后落到皇帝手中,就是最重要的内容了。
毕竟皇上日理万机,怎么可能拿小事去打扰?
月亮高高挂起,前面的书肆也已打烊,部分人已休息,而汇聚于此各种消息,正由这小据点的一位高层筛选,年纪三十余岁的他,生了一张普普通通的脸,此刻忙碌了一会,正要端起茶杯喝口茶,休息一下。
突然之间,门被外面的人一把推开,一个伙计模样的年轻人进来。
“二叔!”
坐在那里的中年人看了一眼,蹙眉:“你虽是我的侄子,但别总是冒冒失失,说过多少遍了?做我们这行,最忌讳这个。”
“还有,皇城司规矩森严,在这里,你得称呼我大人,不得用私礼,给外人听见了,就是不大不小的把柄。”
年轻人忙收敛了神色,恭敬行礼:“是,大人教训的是!”
将新送到他手里的文书递上去:“这是刚从乐平坊传过来消息,经过乐平坊的人总结,递到了咱这里。”
皇城司在京城铺开的势力,就像一张细密的大网,明明只是一座城,却比任何一个省用的人力物力都要多。
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事,京城多勋贵高官,就连诸王及大多数宗室,也都是在京城生活,这些人全是皇城司需要密切注意,每个府都会有人看着,只不过根据官职大小及实力强弱而派去的人手数量有所不同罢了。
凡是四品官以上的京官,就没有几个府里没安插着皇城司的人,这部分探子平时一般不会传递消息,就潜伏在人群中安静生活,一旦皇帝需要,一道命令下达,安静棋子就会瞬间动起来。
乐平坊虽住户很少,住着不少权贵,甚至住着蜀王,因此也有一个小小的联络点,就在一家老字号糕点铺子里,但负责的人只是个伙计,糕点铺子本身并不是据点,在得到了王府传出的消息,伪装成伙计的人就将消息总结成文书,递到了太平巷的据点。
“蜀王最近在找人炼丹,这是丹方?”
打开文书,看着上面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该事件涉及到的可能的人员,都被总结到位。
可只是炼丹而已,该不该递上去呢?
这据点的负责人蹙眉沉思,暗想:“这丹药大体上平常,不似是毒药,不过,毕竟消息是从蜀王府传出来,还是上报吧。”
想好后,他就将这份文书,放到了要上报上去的一摞文书里。
不久,牛车从这里离开,前往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