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书页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一三四章:内阁和实学

无线电子书    崇祯本纪
🔊点这里听书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浏览器

  大略讲完东林天王李三才的生平,阮大铖已大感口干舌燥。见朱由检还欲再问,阮大铖不再顾忌形象,忙将杯中茶水一饮而尽。

  招呼王承恩赶紧给阮大铖续茶,朱由检接着又问:“照你这么说,李三才的能力真的很强?”

  “是的,殿下。”

  阮大铖先向续茶的王承恩点头示谢,然后赶忙继续回答。

  “殿下,李三才修的其实算是实学,讲究的是经世致用。李三才最欣赏和推崇的就是张居正。

  李三才的为政能力,在东林无人能及。就算放眼整个大明,李三才也算是出类拔萃的存在。可惜他犯了朝廷大忌,没能落下个好下场。”

  看阮大铖一脸为李三才抱屈的惆怅,朱由检感觉,同是叛徒,这可能才是阮大铖对李三才产生共鸣的最大原因吧。

  “那个,你说李三才修的是实学,这个实学到底是什么?”

  朱由检敏锐的注意到阮大铖话中的一个细节。那个异类崔子忠不是属于实学派的吗,怎么东林的李三才也是?

  “实学?”

  阮大铖对这位小王爷的关注点,现在实在有些摸不透。不是正说李三才吗,怎么突然又跳到实学了?

  不过,信王殿下要听什么,他阮大铖也就只能说什么。

  所谓实学,实际就是实干之学。实学派学者们尚实学、重实证、讲求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立倡务实之风。

  阮大铖文绉绉的说出一段有关实学的介绍。

  嗬,幸亏小爷还算有点墨水,还能听得懂。

  朱由检在心中暗暗吐槽,这文人啊,就不能好好的说话?

  心中细品了品阮大铖的解说,朱由检猛然精神一振,心中一阵大喜。

  这实学的宗旨,不就是要实事求是的做研究吗?还有这么个儒家学派?我前世怎么没有听说过?

  欣喜中,朱由检就听阮大铖继续说道:“这实学奉景泰年间的大儒邱浚为开山鼻祖,顾宪成先生的某些思想,也可以划入这一派别。”

  什么?顾宪成也是实学中人?那怎么东林党好像都不通实务,往往把朝政都搞得一团糟。

  朱由检心中一阵犯迷糊。

  古人不是讲究道不同、不相为谋么?怎么顾宪成和其他东林党人观念会相差那么大?

  不过,这倒解释了李三才能和顾宪成走到一起的原因。

  似是看出朱由检的心思,阮大铖进一步做解释:“顾先生只是赞同实学的反对空谈心性和立倡务实之风。顾先生是最讨厌别人谈禅论玄的。对心学走上这一歧途,顾先生最是痛心不已的。而经世致用,顾先生与实学的看法并不相同。东林内,实学真正的传人,恐怕也就李三才一人。”

  “那照你这么说,实学算是非常小众了?”朱由检凝神问道,他本能的对实学充满好感。

  “小众?”阮大铖愣了一下才明白信王这个词的意思。

  “殿下,实学不兴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摇摇头,阮大铖面露无奈之色:“践行实学需要精通实务,这才能做到经世致用。在大明,推崇实学的人才,最高也就是个方面大员,就像李三才。可他们若想入阁?那就难了。这天下间能有几个张太岳?”

  这一句,朱由检终于明白了。

  入阁,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文人的最高追求。就像顾秉谦为了入阁不惜去投靠魏忠贤。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文人,都怀着一颗炽烈的入阁之心,他们一辈子都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有这种伟大目标的文士,又怎么会去践行不易入阁的实学。

  大明内阁是永乐大帝朱棣所创。

  朱棣创立内阁的目的,却只是因为他需要一个擅长处理文书的秘书团体。

  说白了,内阁最早就是朱棣的一个秘书班子。所以,当初的内阁成员都是翰林院出身,因为翰林院的文笔肯定不错,写报告那是相当的合适。

  又因为朱棣出于培养年轻人的目的(秘书吗,一般在领导身边学习几年,有能力就会外放为官),提拔的都是翰林院中缺少为政经验的翰林。(这些准备培养外放的秘书,当然不需要方面大员来担任。)

  所以,内阁就有非翰林不入阁和方面大员不入阁的传统。

  可由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永乐以后,内阁凭借皇帝的权威,逐渐取得了近似宰相的地位。而大明从科举功名中受益的文臣,又出于推高科举出身的目的,暗中把内阁的传统有意保留下来(毕竟入翰林院的翰林,大多是每届科举的前几名)。

  这样一来,大明最高的政策制定中心,就逐步被一群从未担任过地方大员,对地方事务也缺乏具体了解的京官所控制。

  如此的中心,制定出的政策和对地方的掌控可想而知。

  捋顺内阁的脉络,朱由检再次摇头叹息。

  大明的文臣还真厉害,永乐时代的好政策,总能被他们扭曲的面目全非。

  可惜了那辉煌的永乐时代,唉!

  当东林天王李三才死后还要受严苛追罚的消息传遍了天下时,东林党人变得人人自危,纷纷开始谋求自救。

  当阮大铖投向信王以谋求自救时,在遥远的辽东,帝师、辽东督师、东林党人孙承宗也在谋求自救。

辽东,柳河畔  一个魁梧的大汉不住的手搭凉棚向河上眺望。可不管他怎么看,宽阔的河面上依然还是什么都没有。

  “直娘贼。”大汉放下手,暴躁的骂道:“这都逾期两天了,那帮水鱼就算是属乌龟的,也该爬到这儿了吧?”

  身旁一个同样健壮的大汉开口劝他:“鲁兄,沉住气,在等等吧?”

  “还等?”宁远中协副将鲁之甲双目一瞪,“李承先,你小子不是怕了吧?”

  “怕?我怕个鸟!”参将李承先毫不客气的瞪了回去,“水军的那帮小子不来,你还能飞过去不成。”

  鲁之甲一时语塞,他抬头看看这大好的晴天,又向河面望了半天。转过头来,狠狠的跺了一脚,大声叫道:“老子不等了。李承先,老子这就用那几只渔舟渡河。你敢不敢跟老子去?”

  “去就去。要我说,咱们就不该等他们。要是一来就渡河,现在咱们应该都打下耀州了。”李承先喊得声音比鲁之甲更大。

  听李承先的喊声,鲁之甲忍不住摇摇头。

  此次可不止是打耀州这么简单。孙阁老来辽东有3年了,宁远觉华岛一线防御已经完全建成,防御应该已无问题。

  从天启三年算起,这批关宁军也整训了足有2年了,是该拉出来试试火候了。要不,区区一个耀州,哪需要马大帅(山海关总兵马世龙)亲自出马。

  想到马大帅已到右屯,明天就要提兵亲自前来,鲁之甲心中就是一阵烦躁。

无线电子书    崇祯本纪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