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书页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章 大唐武装

无线电子书    大唐极品闲人
🔊点这里听书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浏览器

  一个国家,一个争权,想要长治久安,想要万世永昌的延续下去,除了要让天下的百姓得享太平之外,最要紧的还是要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武备不兴,则国家不宁,这是经过历朝历代证明过的。

  自贞观变法开始,欲强国先强军,就是杜睿的一贯主张,从最开始的飞虎军,到后来的禁军八部,都是杜睿一造出来了,军制改革更是当初那场贞观变法之中的核心部分。

  要使大唐富不难,可要使大唐强,却并非一件易事,杜睿可以凭借更为先进的训练,组织构成,以及火器的犀利,让唐军在短时期内成为天下少有的强兵,但是想要让这种强盛一直延续下去,却并非意见容易办到的事情。

  一成不变,只会慢慢的衰朽,就好像历史上的神策军一样,曾经的天下强兵就是因为固本守旧,结果无法逃脱的没落了。

  如今杜睿还在,大唐的军队自然能够保证极强的战斗力,可是日后一旦他不在了呢?

  杜睿不得不为以后着想了。

  如今天下安定,四海升平,百姓安康,四夷宾服,但是这绝不是大唐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纵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强者都是用来被大败的。

  轻武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绝不可行,就好像在历史上的宋朝建立之初,为使宋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致成为继五代后的第529章度使,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方法。逐步从地方调回都城任闲职,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制,委任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对朝廷负责。

  但重文轻武的结果却造就了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软弱无能的朝代,从宋太祖赵匡开始,对外侵一味忍让造就,造成大量国土流失,人民游离失所。最后发展到连皇帝都被别人捉了。

  所以重文固然重要,但武决不可轻。

  在中国历史上,对外关系上,恐怕最软弱的就要数宋朝,宋朝的经济是繁荣发达,从后世出海的南海一号看,可见当时宋朝的对外贸易是何等发达。

  但为什么宋朝从一开始就是积贫积弱,处处受到异族的入侵,割地赔款,最后北宋的两个皇帝被金朝俘虏,北宋就在金朝的铁蹄中走向了灭亡。这恐怕是赵匡开始没有想到的,宋朝为什么这么不经打,是宋朝缺乏武将还是宋朝国力不强大。

  非也。

  宋朝在当时是非常强大的,而且经济在全球也属于一流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宋朝的中国老百姓生活的比较舒服,他们充分享受到了农业经济带来的富裕和文明,且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个时候中国的封建社会走向了最高端。

  宋朝的对外软弱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有极大的关系。宋朝的开国富有戏剧性,仅花了两天的功夫,时任后周禁军点检的赵匡率领大军北上抗击传说中的入侵辽军,行至离首都开封不远的陈桥驿住宿。第529章度使安重荣一句道破天机:“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五代短短53年间,仅中原正统王朝就有8姓14君如走马灯般轮换,还有10个参差并存的王国和几个割据政权,同时北方却面对着占据战略要地幽云十六州,随时准备秣马南下的强大辽国。

  赵匡登基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避免新建立的宋朝不会成为“第529章度使快乐,整夜睡不好觉。”

  石、王等人说:“陛下怎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定,谁敢有异心?”

  赵回答:“你们当然不会有异心,但如果你们手下的人贪图富贵,一旦以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不想干能行吗?”

  石、王等顿首涕泣请求指明道路,赵匡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多攒点钱享受,让子孙享福。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去选个好地方做官,为自己和子孙置业,快乐过一生。我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彼此无猜疑,这样多好!”

  石、王叩头谢恩:“陛下为臣等考虑这样周全,真是让我们死而复生啊。”

  第529章度使们的权力。

  中国历代王朝杀功臣屡见不鲜,最典型的就是汉朝和明朝。这两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和朱元璋有着相似的背景和经历,均是出身于社会底层,在前朝末年的战乱中扫平群雄,都有一帮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功臣们,可以说王朝是他们与功臣一起创建的。

  因此在建国后,同样是大封功臣,刘邦“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承诺功臣与皇帝共享富贵。

  朱元璋同样如此,大封功臣,并赐免死铁券。可不久,他们就大开杀戒,刘邦剪除臧茶、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甚至囚禁第529章权比以往的朝代更进了一步,对军队的控制,对武官的控制,有效的结束了五代十国后朝代频繁更迭的局面。同时宋朝统治者实行了休民养息,农业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然而与经济繁荣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宋朝外患不断,在与辽、西夏、金、元等势力的斗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并一度造成外族入侵,疆域委琐,直至最后亡国。按道理说宋朝是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社会文明也十分先进,不应该败给人口少又不开化的外夷。

  在后世的众多历史学家探讨宋朝亡国的历史问题时,有的说法认为是政权腐朽,有的说法认为敌对者有强大的铁骑,铁骑具有当时最强大的战斗力。

  事实这这两点都不足以解释宋朝积弱与灭亡的根源。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重文轻武。尽管宋朝经济繁荣,但是不注重军事的发展,尽管宋朝战事不断,但是宋朝的军事发展在宋朝的社会生活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从宋朝立国开始,限制武官,防范武臣是宋朝的重要特点,宋朝官吏中武臣从属于文臣,宋朝重视文科的选拔,而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几乎是零,在宋朝文武兼备的武臣很少,宋朝对文武兼备的人才多猜疑,能够得到信任赏识的往往是那些有勇无谋的勇夫。

  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对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习文之风日盛,而尚武之风日衰。尽管宋朝经济繁荣,由于重文轻武的社会影响,致使经济实力和文明成果难以向军事方面转化。从装备,到战法比前朝没有根本的改变,甚至在总体战斗力上还出现了倒退。造成了宋朝经济实力与其军事实力严重失衡,甚至出现了‘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卞州’的不和谐局面。

  假如历史能够改变,宋朝能够以其他方式制约朝代更替,而不是重文轻武,局面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宋朝能够将经济实力与社会的文明成果积极的向军事实力转变,那么从装备来说未必不能有长足的进展,在宋朝时期火药已经产生,但是在用于军事方面的火器发展迟缓,假如宋朝重视军备,社会先进的技术成果不是没有可能向军事转变,外夷的铁骑未必就一定要占上风。

  假如宋朝重视军事人才的选拔,重视武臣的素质,重视战略战术的研究,未必就不能发现外夷地广人稀的短处,未必就不能利用敌人兵力不足,战线漫长的弱点,从敌人的后勤保障上制约敌人的铁骑锋芒。

  拿南宋来说,尽管金的势力直达长江北岸,但是金的后方是不稳定的,中原地区以汉民为主体,反抗暴.乱不断。如果宋朝统治者联系敌后义勇,组织敌后武装,并派出轻骑直趋敌人后方,那么多的金兵沉在中原和长江以北,那么长城以北,直到黄龙府还能有多少金兵?

  从历史说,宋朝是个虽然富足却积贫积弱的朝代,其中不重视军事的发展是其积贫积弱亡家亡国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的元朝灭宋立国,英国用舰船利炮几乎统治了多半个世界,成为日不落帝国,日本因为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巨额赔款而获得了经济起飞的资本,美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这都是为什么?

  难道战争永远是不幸的吗?

  对什么人都是不幸的吗?

  那么反过来想元朝是怎么建立的?

  英国是怎么掠夺殖民地和财富的?

  日本是怎么发迹的?

  美国是怎么成为世界霸主的?

  所以武备绝不能轻,李贤登基之后,杜睿除了对中枢和地方的改革之外,最着重的还是对军队的变革。

  强军备武,势在必行,当然杜睿也不可能盲目的发展军备,让军队始终都处在一个向前发展的阶段上,直到军队脱离掌控。

  赵匡杯酒释兵权,重文抑武的政策,虽然是饮鸩止渴,却也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这其中的相互制衡,就是杜睿可以借鉴的地方。

  北衙十军从属皇帝亲军,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南衙十六卫,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守护大唐安定,却又相互制衡,避免一方的权利无限扩大,而作为君权与相权手中利刃的军队,则会因为两种权利的相互牵制,可以始终处在一种不可不发展,却又不可过度发展的阶段。

  既能始终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却又不至于让军队脱离任何一种权利的掌控,而肆无忌惮的扩张,最终成为动乱天下的根源。

  和北衙十军是从民间招募的两家子弟不同,南衙十六卫的构成,则是在原先禁军八部的基础之上重新扩充的。

  其中左右卫的设立乃是在飞虎军的基础之上,定员五万人,分别有杜睿的门生宋俊,戴猛统领,为上将军,从二品,其下设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掌宫禁宿卫,凡五府及外府皆总制。

  长史各一人,从六品上。掌判诸曹、五府、外府禀禄,卒伍、军团之名数,器械、车马之多少,小事得专达,每岁秋,赞大将军考课。

  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上。掌受诸曹及五府、外府之事,句稽抄目,印给纸笔。

  仓曹参军事各二人,正八品下。掌五府文官勋考、假使、禄俸、公廨、田园、食料、医药、过所。

  奉车都尉,掌驭副车。有其名而无其人,大陈设则它官摄。

  司阶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候各三人,正七品下;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下;执戟各五人,正九品下;长上各二十五人,从九品下。

  左右骁卫则是在左屯卫军,右屯卫军的基础上扩编,定员五万人,分别有杜睿的门生蔡贞,张翼统领,为上将军各,其下设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同左右卫。

  凡翊府之翊卫、外府豹骑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守诸门,在皇城四面、宫城内外,则与左右卫分知助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各一人,左郎将各一人,右郎将各一人,兵曹参军事各一人,校尉各五人,旅帅各十人,队正各二十人,副队正各二十人。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府二人,史二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翊中郎将府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

  左右武卫则是在左羽卫军,右羽卫军的基础上扩编,定员五万人,分别有杜睿的门上宇文正道,杨洪统领,为上将军,其下设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同左右卫。凡翊府之翊卫、外府熊渠番上者,分配之。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长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将府官,同骁卫。有称长二人,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称长掌唱警,为应跸之节。

  左右威卫是在太子千牛卫的基础上扩编,定员五万人,分别由杜睿门下弟子李士美,高攀龙统领,为上将军,其下设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同左右卫。凡翊府之翊卫、外府羽林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主守,则知皇城东面助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长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将府官,同骁卫。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领军卫是由太子千牛卫和左屯卫军各一部分扩编而成,定员五万人,由杜睿门下弟子杨嗣业,杨嗣平兄弟两人统领,为上将军,其下设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同左右卫。凡翊府之翊卫、外府射声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主守,则知皇城西面助铺及京城、苑城诸门。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长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将府官,同骁卫。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金吾卫是由飞虎军一部,以及安西都护府戍卒一部扩编而成,定员五万人,由杜睿门下弟子冯宝忠,以及原安西都护府将军高胜道统领,为上将军,其下设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凡翊府之翊卫及外府佽飞番上,皆属焉。师田,则执左右营之禁,南衙宿卫官将军以下及千牛番上者,皆配以职。大功役,则与御史循行。凡敝幕、故毡,以给病坊。兵曹参军事,掌翊府、外府武官,兼掌猎师。骑曹参军事,掌外府杂畜簿帐、牧养之事。胄曹参军事,掌同左右卫。大朝会行从,给青龙旗、槊于卫尉。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左右街使各一人,判官各二人。左右翊中郎将府官如骁卫。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街典二人,引驾仗三卫六十人,引驾佽飞六十六人,大角手六百人。

  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掌领府属,督京城左右六街铺巡警,以果毅二人助巡探。入閤日,中郎将一人升殿受状,卫士六百为大角手,六番阅习,吹大角为昏明之节,诸营垒候以进退。

  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凡城门坊角,有武侯铺,卫士、彍骑分守,大城门百人,大铺三十人,小城门二十人,小铺五人,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街使以骑卒循行嚣襜,武官暗探;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

  左右千牛卫由太子千牛卫一部,加上河北道戍卒一部扩编而成,定员五万人,由杜耀祖,以及杜睿门生杜成统领,为上将军,其下设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侍卫及供御兵仗。以千牛备身左右执弓箭宿卫,以主仗守戎器。朝日,领备身左右升殿列侍。亲射,则率属以从。胄曹参军事掌甲仗。凡御仗之物二百一十有九,羽仪之物三百,自千牛以下分掌之。上日,执御弓箭者亦自备以入宿。主仗每月上,则配以职,行从则兼骑曹。中郎将各二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兵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唐改备身郎将曰将军,备身将曰中郎将,千牛左右、备身左右曰千牛备身。初置备身主仗。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兵曹,府一人,史二人;胄曹,府一人,史一人。千牛备身十二人,备身左右十二人,备身一百人,主仗一百五十人。千牛备身掌执御刀,服花钿绣衣绿,执象笏,宿卫侍从。备身左右掌执御弓矢,宿卫侍从。备身,掌宿卫侍从。主仗,掌守供御兵仗。

  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掌供奉侍卫。凡千牛及备身左右以御刀仗升殿供奉者,皆上将军领之,中郎将佐其职。有口敕,通事舍人承传,声不下闻者,中郎将宣告。

  左右监门卫由禁卫军,御林军扩编而成,定员五万人,由杜睿门下弟子程元思,刘仁政统领,为上将军,其下设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诸门禁卫及门籍。文武官九品以上,每月送籍于引驾仗及监门卫,卫以帐报内门。凡朝参、奏事、待诏官及繖扇仪仗出入者,阅其数。以物货器用入宫者,有籍有傍。左监门将军判入,右监门将军判出,月一易其籍。行幸,则率属于衙门监守。

  长史,掌判诸曹及禁门,巡视出入而司其籍、傍。余同左右卫。兵曹参军事兼掌仓曹,胄曹兼掌骑曹。

  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掌涖宫殿城门,皆左入右出。中郎将各四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兵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二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胄曹,府三人,史四人。监门校尉三百二十人,直长六百八十人,长入长上二十人,直长长上二十人。监门校尉掌叙出入。

  南衙十六卫非战时,担任长安城,各道坊,以及宫禁守卫,战时则为大唐的激动冰凌,征战四方。

  除了北衙,南衙数十万禁军部队之外,杜睿收缴了各地刺史的兵权,将全国的地方戍卫部队重新整合,确立了八大军区。分别由薛仁贵,苏麟,杜鲲鹏,席君买,秦束,秦用,高行真,张士贵统御,称上将军。

  为了防止各大军区主帅权利过重,杜睿还将后世解放军的政委制度照搬了过来,由各军区的长史充任,当然这些设立的政委所宣扬的并非是什么政治纲领,或者理想主义,用理想去束缚兵士。

  杜睿所设立的政委,他们宣扬的主要就是四个字一一忠君爱国!

  作为一个穿越者,凭借着领先当下上千年的知识,杜睿在蛊惑人心上,自然堪称泰斗,将军心牢牢的捆绑在对国家,皇帝忠诚之上,自然也并非一件难事。

  军权归属上将军,而赏罚,与朝廷之间的联系则归属长史,这样以来,自然可以避免其中一方独大,将国家的军队变成私军的现象。

  如今杜睿称得上是大权独揽,自然难免招人非议,但是也正是因为杜睿能够大权独揽,这才使得他的诸项改革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在大唐权利交接的关键时刻,用雷霆手段,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了政局。

  杜睿虽然伤怀李承乾早逝,但是从大局之处着眼的话,眼下这种局面显然是对杜睿最有利的,朝政权柄皆在他一人之手,这样他才能够顺利的进行变革,按照他的想法来打造这个盛世王朝。

  之前因为李承乾病逝,李贤都在守孝,直到今日方才除服,杜睿借着这段时间,将朝堂,地方,军界重新洗牌了一番,大唐也从永徽十年,过度到了洪武元年。

  今日是洪武朝的第一次朝会,杜睿下令凡事长安城内六品以上的官员,尽皆前来参加朝会。

  杜养盛见杜睿到了,连忙起身见礼,如今贞观朝的老臣,还在朝中的已经不多,特别是于志宁,李世绩致仕之后,就连杜养盛这等永徽朝的臣子,都已经成了老臣。

  杜养盛一起身,朝中那些杜睿的弟子也纷纷起身行礼,杜睿只是点点头,走到一张椅子前做好,对着杜养盛道:“洪武开年第一次大朝,朝臣们可都到齐了!”

  开年大朝,历来都是十分关键的,尤其是李贤刚刚登基,急需要这样的朝会来增加他的威望,虽说李贤当下还不能理政,但是皇帝的身份是不能忽视的。李承乾驾崩,新年的朝贺都已经免了,这一次却不能出了岔子。

  杜养盛忙道:“恩师昨日方才知会过,但凡是长安城内六品以上的官员尽皆参加朝会,方才弟子已经查验过了,都已到场。”

  杜睿点了点头,对众人道:“这便好!高宗驾崩,海内不稳,如今圣上以冲龄得继大统,尚不能肩挑社稷之重,正需我等为人臣子者,戮力同心,辅佐圣上才是,方不负先皇圣恩,天下万民之望!”

  众臣闻言,齐声躬身应命。

  杜睿此刻这番强势的言论,也是出于无奈,当下主少国疑,非是时也,容不得他不如此,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华夏历朝历代最不缺少的就是野心家,这个时候,杜睿必须保持足够的强势,才能够震慑人心,不然的话,只怕会有不忍言之事发生了。

  后世历史上的赵光义之所以能继承兄位,登基称帝,虽然有过烛影斧声这类的言论,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担心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

  史书曾有过记载,宋太祖,宋太宗生母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当时太祖赵匡也在场。

  杜太后问太祖赵匡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

  太祖赵匡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

  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

  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

  赵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赵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

  太祖赵匡还曾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

  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的。

  赵匡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和他的生母杜太后一样,都是担心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致使赵氏江山不保。

  如今大唐出现这样的局面也实属无奈,太子李弘被害,皇长子李象继位的话,只怕群臣不服,潞王李正身份不够,只能由李贤继位。

  杜睿如今虽然大权独揽,但是处在这样一个情景之下,他也不得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般。

  这时门外传来了阵阵钟声,杜睿撩袍起身,道:“晨钟已响,诸位同僚随本官一同进宫,朝拜圣上!”

  “下官领命!”

  杜睿当先走了出去,看着缓缓开启的承天门,杜睿的心中也难免一阵激动,虽说他执掌朝政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就算是有高宗李承乾的遗命在,他这个顾命大臣的身份,还需要当今圣上李贤的确认,才算是正式生效。

  跨入承天门,或许在旁人的眼中,是大唐一个杜睿时代的到来,但是在杜睿看来,这一步跨出去,他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从今以后,他将成为大唐的实际主宰,他的声音将成为这个庞大国家唯一的声音。

无线电子书    大唐极品闲人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