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书页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刘裕灭南燕之战

无线电子书    晋末长剑
🔊点这里听书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浏览器

  其实,这场战争和本书主角伐邺城之战颇为相似,但也有差别。

  先说刘裕伐南燕之战。

  时间:

  东晋义熙五年(409)4月开始。

  目标:

  南燕都城广固(今青州市西北)。

  前序:

  5月,刘裕率军乘船至下邳,因沂水较浅,他从南方带来的舰船又太大,于是下船行军,陆路进至琅琊。

  所过之处,三十里筑一城,囤积物资,以防鲜卑抄掠粮道。

  6月,刘裕抵达大岘山。

  进军南燕都城广固,有三条路。

  一条是越大岘山,过莒县、临朐,直插广固,距离较近。

  一条是向东迂回,沿着今天山东西南部,绕一个圈,再自东向西,距离较远。

  一条是向西,走莱芜谷道,距离并不远,但在三条路中最难走。

  刘裕选择的是第一条路线。

  但大岘山在整个北方算不得什么大山,可在山东,却有“齐南天险”之称,且附近多为丘陵山区,绵延数十里,最好走的驿道上筑有关城,曰“大岘关”。

  这个时候,南燕朝廷起了争执。

  一方恃勇轻敌,以皇帝慕容超为首,他们有具装甲骑、有重骑兵,有轻骑兵,还有大量步兵,又是本土作战,有补给优势,觉得该与刘裕厮杀。

  一方以征虏将军公孙五楼为首,他认为应该据守大岘关,凭坚城消耗刘裕锐气,然后派骑兵深入敌后,抄掠刘裕粮道。

  争执到最后,慕容超的意见占了上风。

  他的理由是:一、在大岘山作战,完全无法发挥他们的骑兵优势,反而是刘裕的步兵如鱼得水;

  二、大岘关不一定守得住,这毕竟不是什么雄关险隘;

  三、刘裕完全可以绕路,不走大岘山。

  四、主守派还要求坚壁清野,铲除地里尚未成熟的青苗,下一年还活不活?

  于是,最后定下了计议,弃守大岘山,将刘裕放进山北,在空旷的平原上,用骑兵玩死他——“不如纵使入岘,以精骑蹂之,何忧不克?”

  同月,刘裕主力通过大岘山,一路向北,进至临朐以南。

  燕将公孙五楼等人率步、骑五万进屯临朐。

  燕主慕容超自率步、骑四万继之。

  刘裕此时的兵力构成:一、精锐步兵约三万人,应该是比较能打的,经验丰富,技艺出众,耐远征苦战;二、普通杂兵七万人;三、轻骑兵几千,应该不超过一万,故总兵力不超过十一万,其中十万人是步兵。

  第一战:巨蔑水(弥河)之战。

  公孙五楼VS孟龙符。

  前者是南燕征虏将军,兵力“数千骑”。

  后者是刘裕先锋,兵力不详,但应是一支步骑混合的部队,孟统骑兵,沈田子兄弟带步兵,可能是他们家的江东部曲老底子,战斗力较强。

  双方大战,公孙五楼败。

  孟龙符率骑兵追击,因为马跑得太快,与大部队脱节,结果单骑冲入燕军阵中,力竭战死。

  部将刘钟率军赶至,拼死夺回孟龙符尸体。

  公孙五楼一看有便宜占啊,于是又卷土重来。

  晋军失了大将,欲退。

  参军沈田子振臂大呼道:“今退必死,力战乃生。”

  遂与兄弟沈林子与燕军大战,燕军为之破胆。

  这一战主要是骑战,南燕败,东晋胜,但折了先锋将领。于是公孙五楼又率骑兵冲了回来,被沈田子兄弟击退。

  战斗结束。

  公孙五楼率败军退回临朐,刘裕主力继续前进——

  “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行,部伍齐整,车悉张幔,御者执矟,又以轻骑兵为游军,警戒前行。”

  简单说,就是步兵居中,战车位于两侧,轻骑兵在外围警戒游弋。

  就这样一路推到临朐城南数里之处。

  第二战:临朐之战。

  这是一次攻防战。

  刘裕处于行军状态,遇到敌军后,立刻环车为营,布置军阵。

  总体而言,刘裕在车营内部防守,南燕主动进攻。

  “段晖率鲜卑铁骑万余,前后交至。”

  注意,南燕这次出动了重骑兵,一部分正面冲,一部分绕后冲。

  这是一次很傻的骑兵进攻车营坚固阵地的战斗。

  鲜卑骑兵冲锋过程中就被箭雨射杀大半,来到车阵前,晋军藏于车幔后举槊刺之,燕军积尸盈野。

  就这样,刘裕防守,南燕骑兵傻傻地进攻,送了不知道多少人头。

  慕容超在临朐城头见了,大怒,下令继续围攻,而且是车轮战,轮番上。为此,他亲自带兵前来,倾巢而出,步骑九万人围攻。

  刘裕听闻慕容超把所有兵都带来了,于是派檀韶绕路偷袭临朐。

  韶率建威将军向弥、参军胡藩驰往,当天就拿下了空虚的临朐,取南燕军辎重。

  慕容超听闻临朐被攻克,大惊,“引众走”。

  不光“引众走”,他还跑得最快,单骑出奔段晖部。

  段晖就是最早攻刘裕车营的那一部分“铁骑”,这会应该是轮换下来休整的。

  见到慕容超来了后,以为前方大败,人心惶惶,士气低落。

  刘裕见到临朐城头燕旗落下,知道已经得手,于是亲自擂鼓,催兵奋击,大胜,“斩段晖等大将十余人,其余斩获千计”。

  这是一次经典的防守反击,先用车阵收割南燕人头,消耗其兵力、锐气,然后派奇兵偷袭敌人守御空虚的后方,动摇其战意,迫使其撤退,然后赶在屁股后面追击,战果应该是追杀了几千人,不大。

  慕容超看起来是个大傻逼…

  把所有兵力带到前方去围攻刘裕的车营,还他妈派重骑兵冲。

  临朐留守兵力寡弱,被刘裕袭取——“向弥贯甲先登,燕兵莫不披靡,日落陷城,斩其牙旗”,从中午(日向昃)计议派奇兵偷袭开始,到绕路赶至临朐城下,然后日落前攻破,也就小半天的工夫,这是此战转折点。

  这一战的结果是慕容超一路转进回了都城广固。

  九万南燕军应该没有全军覆没,撤回去几万人不难,但什么士气就很难说了,而且最关键的是——他们应该没有回广固,或者说没有全部回去,士气太低落了。

  第三战:广固之战。

  临朐之战结束后第二天,刘裕军就抵达了广固,但这会来的应该是先锋。

  主力抵达后,几乎没费什么事,就攻克了广固外城,包围内城。

  内城较小,容易坚守。

  刘裕采取围困战术,“于是设长围守之,围高三丈,外穿三重堑”,同时派人收割野外成熟的粮食,通知南方不用再转运粮草了,另打制攻城器械,反复进攻,几个月后将内城攻克。

  至此,南燕灭亡,前后大半年而已。

  总结:

  南燕实力确实不强,但好歹能拉出来九万步骑进行野战,且有“铁骑万余”,轻骑兵则更多,又是本土作战,补给方便。

  刘裕10-11万军队,核心是三万精锐步兵,统率几千轻骑兵外加有一定野战能力的杂兵,深入敌境,破城灭国。

  南燕战略应对错误。

  舍不得“铲除青苗”,做不到坚壁清野。

  还把刘裕放到了大岘关内,以为空旷的平原上骑兵占据绝对优势,可以轻松取胜,结果闹到派重骑兵冲击车阵这种笑话,失败在所难免。

  其实,从头到尾慕容超的表现都非常急躁。

  刘裕也不是非走大岘关不可,慕容超力主把他放进来,确实是错误,但不是致命错误。

  两军在弥河第一次交战,公孙五楼“数千骑”败退,尤其是骑兵正面厮杀被打败,对他们的震撼应该比较大。

  鲜卑骑兵居然打不过江东骑兵,那么预想中的优势还存在吗?

  这时候就有点急了。

  在临朐以南发现进军中的刘裕主力后,派铁骑“前后交至”,然后还让他们向车阵步兵冲锋,就是急躁的表现之一。

  发现冲不动后,又督促前军车轮战围攻,这还不够,慕容超亲自带五万人出临朐,加入围攻行列,更是急躁中的急躁。

  于是战机出现了,临朐空虚,被刘裕派人袭取,辎重尽失,被迫撤退。

  慕容超这时候表现极其不合格,作为皇帝、统帅,撤退时“单骑出奔”,引发人心动荡。

  这一战结束,南燕基本就剩苟延残喘了。

  慕容超逃回广固后,兵力不足,士气低落,难以守御外城——广固是曹嶷营建的——于是很快被攻克,退守内城苟了几個月,还是没了。

  最后说说本书邵勋和石勒之战。

  其实步兵进攻骑兵优势的一方,核心要点是一样的:保障后勤通畅。

  刘裕三十里筑一城,囤积资粮,就是为了后勤。

  这个消耗是十分巨大的,而且也很关键,可以说保不住后勤线,一切成空。

  主角比刘裕更方便,因为有白沟水系运粮,让骑兵难以抄掠,安全许多。

  但也不是没有空子可钻,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有时候会有短距离的陆上运输,这个可以攻击。

  船队中途停靠的时候,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但就算你抓住这些机会,你还是做不到完全截断这条粮道——注意,是“完全截断”。

  一般而言,大军出动,会随军携带至少一个月所需的粮草,有的甚至囤积足够三个月的粮草后,才向下一个目的地进发。

  所以,不是你截断粮道后,人家就立即断炊的,但会引得他们军心动荡,并且试图重新打通粮道。

  很显然,石勒没法截断白沟水,那就注定他只能在粮道上制造麻烦,不能产生致命威胁。

  刘裕在获得南燕地里成熟的粮食后,已经不需要粮道了,他甚至派人通知南方停止转运,“就食齐土”。

  主角时空马上八月,粟麦成熟,随意收割,也不存在粮道制约了。

  另外,历史上今年河北粮食匮乏,襄国一升粮值银一两。

  这两年也没有什么灾害,应该就是打仗打多了,消耗大,导致不事生产的城市粮价畸形上涨。

  所以石勒没什么余粮。

  他利速战,不利久持。

  在主角攻克长乐后,石勒返回了邺城,于是派冀保在安阳阻击一下,给他时间征发更多的士兵,筹集更多的钱粮。

  于是最终战场定在邺城。

  这里额外说一句,很多人不考虑后勤就算了,属于老生常谈,毕竟起点大部分写历史战争的作者也不考虑后勤,但连士气也不考虑就很奇怪了。

  夫战,勇气也。

  没有士气,大头兵们告诉你什么叫一触即溃。

  临朐之战,南燕是进攻方,辎重一丢,慕容超士气清零,单骑出奔,然后将士士气清零,招致大败。

  其实刘裕攻克广固后,南燕大军并未遭受毁灭性打击,铁骑仍然众多,但为什么城池一个接一个陷落?人心、士气啊。

  真以为士兵、军官是没有思想的机器人啊?

  谁那么贱,非要为你死战?你对我有多少恩义?我们来算算,恩义足够,死战也不是不可以,恩义不够,滚一边去。

  连战连败,还能打得有来有回,荡气回肠,那是扯淡。

  纯粹是小说作者为了提升戏剧性而乱写。

  你以为是敢“一镇抗天下”的晚唐牙兵啊?

  我在推演中,邺城之战石勒大军就是垂死挣扎,野战一鼓而破的货色,有啥戏剧性?有啥跌宕起伏?

  是不是还要学高粱河车神赵光义,在攻晋阳的时候,大纛向前,以至于箭矢落在他脚下?

  有一说一,大纛前出是赵光义的高光时刻,极大提振了士气。

  邺城的结局和广固没有太大区别。

  石勒若退守三台,还能撑几个月,但这和等死无异,他下得了这个决心吗?

  他和慕容超不同。

  慕容超是皇帝,只能死守。

  石勒还有退路,只是一时不甘心罢了,但形势会教他做人,该舍弃还是得舍弃。

  攻敌之必救,越让敌人靠近你的“必救”,就越容易沉不住气。一旦沉不住气,就容易有骚操作。

  石勒完了。

  当然,这只是现在的看法。

  我是现时推演,明天写什么,我一会抽烟时推演下,现在还不知道,只有个大概方向。

  就这么多吧。

无线电子书    晋末长剑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